洪大用 |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09-14浏览次数:148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这既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局。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一、坚定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学科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促进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差距。正确认识这些成就,有助于我们坚定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自信。

1.已经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国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范围,找准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处的方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等国家行列。据测算,2012—2022年,我国教育强国综合指数由0.50提升到0.62,综合排名由第49位提升到第23位,进步26个位次,是全世界进步最快的国家。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已达到2.4亿。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就研究生教育而言,我国已经建成了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目前我国有117个一级学科和67个专业学位类别,全国范围内布局了1.8万多个学位授权点,累计培养了1100多万研究生,2022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365万,超过了美国。同时,我们也建成了以“学位条例”为核心的,支撑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2.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学科水平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现有国际排名不能照搬,但有一定趋势性参照意义。2017年,我国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US News & World Report世界学科排名、THE世界学科排名和ARWU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名的学科数量分别是158个、145个、29个、401个。而从以上四大排行榜2023年排名结果来看,我国有215个学科进入QS排名前100,美国有1335个;进入US News & World Report排名前100的学科中,中国有696个,美国有1313个;进入THE排名前100的学科中,中国有59个,美国有383个;进入ARWU排名前100的学科中,中国有818个,美国有1774个。从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的学科数量来看,2017年我国进入前百分之一、前千分之一、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数量分别是866个、87个和6个,而2023年相应的学科数量分别是2916个、337个和35个,美国相应的学科数量则分别是6045个、1027个和103个。尽管在排名前列的学科数量上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仍应看到我国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3.高水平科研成果显著增长

重视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并不意味着唯发表、唯排名,而是承认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发表能够体现出相当的科学研究水准。2023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3 Annual Tables)显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首次位居榜首,全球自然科学领域机构十强中有6家来自我国,依次为中国科学院(第1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第5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6位)、南京大学(第7位)、北京大学(第9位)和清华大学(第10位)。而2017年全球自然科学领域机构十强中,仅有中国科学院(第1位)1家来自我国。在以贡献份额衡量的榜单上,2022年我国对自然指数覆盖的四大自然科学类别(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的总体研究贡献首次由第二位跃升至第一位。与2021年相比,我国调整后的份额增长了21.4%,在年度榜单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增幅最大。这也说明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贡献度日益提高。

4.促进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创新表现的主要参考指标,许多国家使用创新指数来评估和完善其创新生态系统,并将其作为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的参考因素之一。2022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我国的创新指数位列第11位。从变化趋势来看,自2012年起,我国创新指数排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从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提升幅度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在创新投入方面,我国在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PISA的阅读、数学和科学量表成绩3个细分指标上排名第一;在创新产出方面,我国在本国人专利申请量、本国人实用新型申请量、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本国人商标申请量、劳动力产值增长、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6个细分指标上排名第一。此外,我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北京地区成为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之一。国综合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提升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5.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持续增强

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着重提升其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从培养国内高层次人才来看,2021年新增选的两院院士中,有90%以上在国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超过80%由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培养和授予最终学位,77%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取得博士学位。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来看,研究生教育有力地支撑了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均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前30。从2016—2020年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情况来看,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奖项数占比超过60%。在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支撑了急需重点学科建设,注重开展基础学科和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了对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紧缺人才的培养。

6.资源投入持续扩大

从全国科技经费投入来看,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基础研究占比明显提高。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已达到3万亿元,给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多资源和机会。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约为50%。从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来看,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上年增长1.3%,研究生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广东省、安徽省、浙江省的研究生生均支出已分别达到13.41万元、9.55万元、9.41万元,福建省、湖南省、天津市、河南省等13个省份的生均经费为5~9万元。研究资源投入持续扩大,有力支撑了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和效能提升。

7.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2020年召开的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战线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政策体系,凝炼实施“十大专项行动”,聚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在调整升级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等关键领域人才培养专项、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发挥学科交叉“催化剂”作用、优化学位授权布局、加强质量监控和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我们坚定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自信,不仅源于以上各个方面的显著进展,最为根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优越性。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认真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又好又快地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

二、增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术自觉

尽管我们在战略上要坚定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自信,但是,从战术上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高度重视改进工作,不能盲目乐观、不思进取。

1.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仍不及发达国家

简单地说,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吸引国内学生留在本国读研和吸引境外学生到我国读研两个大的方面。教育部2000—2019年出国留学生人数及增长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出国留学生规模在不断增长。从2019—2020年度我国留学生在主要留学目的地国的人数及占该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来看,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占比较高。《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留学的学生人数超过106万人,数量居全球首位。而从来华留学生规模来看,2012年来华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的比例仅为2.18%,2020年这一数值已提高到3.54%,位居全球第八位,但生源地仍以亚洲与非洲为主,合计占比超过八成,我国对其他区域留学生的吸引力亟待加强。在英国教育网站(education.com)公布的“2023年全球十大最佳留学国家排行榜”显示,前9名均为西方国家,第10名为韩国。这从一个侧面显示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具备足够的国际吸引力,还没有把更好更多的学生吸引进来。同时,我国非常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比例仍较大,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高水平导师和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导师而言,从2022年全球前10万名学者名单来看,美国学者数为40220人,我国学者数为9045人,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学者国际影响力方面,虽然诸如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奖项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但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我国学者获此类奖项的人数仍然很少。从研究人员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来看,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逐渐提升,2020年已达到1585人,位列全球第45位,但与排名前15位的教育强国的平均水平(5641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就培养杰出人才而言,我们虽然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研究生,但是在整体竞争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与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匹配度还不够,我国一些关键新兴领域仍然缺乏优秀人才,尤其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领域顶尖人才缺乏尤为明显。

3.研究生教育支撑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力不足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数智化的楷模,但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日报》曾总结了我国目前被美国“卡脖子”的35项技术,其中最多的就是与芯片有关的技术,包括微纳米芯片、光刻机、光刻胶、工业软件和超精密抛光技术等。工信部2019年的报告显示,我国新材料产业还有32%的关键材料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进口的关键新材料占52%,进口依赖度高,尤其是智能终端处理器、制造及检测设备、高端专用芯片领域,进口依赖度分别达70%、95%和95%,存在巨大的国产化空间。我国在上述材料、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对外依赖程度高,既反映出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创新储备和创新能力还很不足,也反映出承担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使命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度不够,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不足。另外,学科专业调整升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尚不完全适配,也限制了研究生教育贡献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类型、结构、质量等与社会经济需求存在一定错位。

4.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生力有待充分激发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主要依靠党和政府有组织、有程序、有规则的持续推动,自上而下推进布局性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但主要依靠政府外部推动的发展方式在彰显优势的同时,也表现出某些日渐明显的局限性,导致外部推动与内部主动的失衡。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质量约束导向的发展模式仍在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围绕学术文化、教学文化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些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学习、科研的功利主义倾向较强,真正以兴趣、使命驱动为表征的内生性动力和致力于原创性研究的科学家精神还比较缺乏,表现出过分关注外部评价、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甚至出现行为、价值的扭曲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5.研究生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力尚未有效发挥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政府主导型的依法治理,行业性社会组织和培养单位也在治理中发挥作用,但是各主体的作用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特别是培养单位内部的主动、创新治理仍有不足。在治理规则层面,现行“学位条例”急需修订完善,研究生教育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有效性都还需要不断加强,特别是分类治理政策供给需要改进,科学质量保障体系仍需健全,评价标准需要更加精细多元。同时要注意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在治理机制层面,仍需加强开放治理,学科之间、培养单位之间、培养单位和企业之间、培养单位和地区之间交流协作的制度化程度和深入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三、踔厉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行动自强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当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在坚定战略自信和增强战术自觉的基础上,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动作为,以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牵引,着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

1.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2023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自学位制度实施以来的四十余年中,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调整机制;不断完善学位授权制度,拓展学位类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逐步确立三级学位管理体制,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扩大地方和培养单位自主权,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需要不断优化调整、自我革命、自我升华,使学科专业建设、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型划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学位授权点区域结构布局、培养模式创新、全面质量保障等构成研究生教育体系的诸多要素实现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需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2.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我国目前在校博士生已有50多万人,博士生导师有13万人左右,博士生成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要把博士生教育摆在更加优先、更加突出的位置。大体上,有5个方面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定位重估。博士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后备军的培养,也要服务于产业创新和治理创新,服务于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体系重构。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博士生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坚决打破封闭办学的惯性,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促进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地区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支持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参与博士生培养,建构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博士生教育体系。三是结构重塑。博士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计划要不断优化,特别是STEM领域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分类培养要不断完善,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断优化博士生教育的区域结构,提升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四是评价重建。针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应采取分类评价、追求卓越的方式构建新的博士生教育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五是保障重置。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较快,但是生均财政经费水平调整较慢,资源投入渠道单一,结构不够合理。要切实深化博士生奖助体系改革,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保障博士生支持水平,激发其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3.强化关键领域人才培养

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大而不够强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学科专业发展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要切实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张阶段向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阶段迈进。特别是,要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基础学科建设示范中心,引领带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要强化产教融合,调动学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试点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评价重建,引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同时,瞄准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的关键领域,统筹一流机构、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加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卓越医师、涉外法治、区域国别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自身的水平和培养投入,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从更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持续完善导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特别是,要把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培育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要完善导师的遴选和指导机制,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校内外导师遴选机制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机制;要适应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变革,引导构建和谐导生关系,共同促进教学相长;要不断完善导师培训发展体系,促进导师间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导师的指导能力。

5.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其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必然要求坚持开放办学,扩展国际视野,洞察世界变局,聚焦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深化创新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中塑造自己的特色,打造我国研究生教育卓越品牌。一方面,我国顶尖大学“走出去”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科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加强中外联合办学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招收更广范围的、更优秀的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力度要加大,相关支持性政策要健全,要精细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让更多优秀境外学生有意愿接受我国研究生教育,树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形象。同时在研究生导师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要健全相关支持性政策,拓宽渠道,完善机制。

6.优化教育教学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在外部驱动强劲、内部定力不足以及评价与资源配置紧密挂钩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多元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努力构建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加强质量监测和分析,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特别是要着力构建学生发展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科评价方面,要根据服务需求的类型、学科专业的差异,坚决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国际大学之间理工农医领域的比较研究、我国关键短板材料等学科领域专项评价研究,探索国际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学科大数据平台、大力推进评估评价数字化建设,强化数字化质量监测。同时,要正确发挥评价的引导改进作用,坚决遏制简单围绕评价指标转的办学倾向,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潜心治学、精心育人、追求创新、注重贡献的教育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办学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完善研究生教育治理

完善治理包括依法治理、多主体共治、科学治理、内生治理等多方面。完善研究生教育治理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同时,要完善依法治理,加快推进“学位条例”修订,尽快促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审议通过。要系统性地梳理、构建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政策间的相互衔接,与时俱进完善政策供给。要更加重视政策的科学设计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的咨政功能。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专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强化培养单位的内生治理,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力建设,加强研究生院(部、处)的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能力建设,更加制度化、高水平地组织业务培训、工作会议等,促进基础治理能力的共同提升。同时,要发挥学科交叉“催化剂”作用,探索建设不同层级的学科交叉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营造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生态。

8.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力军作用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培育顶尖优势学科,持续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从学位授权点数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交叉学科博士点数在该类授权点总数中的占比分别为60%、100%。从学位授予数量看,2021—2022年“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数占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56%,博士学位授予数占授予博士学位总数的82%。此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导师团队高端人才聚集,2021年“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增数、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数分别占全国高校当年增量的100%、87%。“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优质的培养资源和条件,理应肩负起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使命与责任,更加自觉地走好第一方阵,示范引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

总而言之,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战线要立足大局、服务大局,深刻总结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坚定战略自信,增强战术自觉,踔厉行动自强,主动担当作为,把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好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作者简介:

洪大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教授。

注:文章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