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印 | 立足新时代,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节选)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12-25浏览次数:10

03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是教育、就业、社会发展所需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展现教育系统面向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重大命题,中国教育在线推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教育强国建设’系列访谈”活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对外贸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学科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立足新时代,特别是在全球贸易环境和格局变化的今天,贸大又该如何定位?如何践行强国建设的责任和使命?近日,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展开对话,就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拔尖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黄书记还就“立足新时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如何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分享了他的观点和学校实践。”


陈志文:双一流”建设是在1999年大扩招之后,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做出的适当调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做你擅长的,而不是什么专业都去办,尤其是优秀的大学。

今年3月份,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专业布点。这两者实际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您怎么解读这两个方案?为什么要提这些要求?

黄宝印: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211工程”,1998年启动实施了“985工程”,2015年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从新中国建立,国家就重视高校的重点建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为我们国家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发展并不均衡,国家财力也有限,需要支持一部分大学更快地发展,所以遴选若干所学校加强重点建设,特别突出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这是我们国家大学重点建设非常显著的特色。

“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双一流”建设,都以学科为基础,每个大学都不可能包揽天下,每个大学也不可能都是“大而全”,所以强调特色,强调优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每个大学的学科建设程度也不太一样,发展也不太均衡,通过一流学科建设,进而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这是在重点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战略,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

陈志文:也是抓手。

黄宝印:对。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也会形成不同的学术组织、不同的学科专业,与此同时产生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有些专业、有些学科是否满足国家所需,是否和社会联系紧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已设置的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会产生偏离甚至有脱节,而有些尚未设置的学科专业需要适时增加,这是规律。所以,适时地优化调整,甚至削减相关的学科专业,是教育发展所需,就业发展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而对某个大学而言,我觉得应该更加自觉地来优化调整内设的学科专业,这需要一种动力,也需要一种自觉。

陈志文:我理解的是,“双一流”大学实际上要站位国家,即所谓的“顶天”,这是国家战略需要,很硬的需要。而另外一个需求则是“立地”,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已全面普及化,从大扩招算起的话,高校的数量增长了近三倍,从1000所左右增长到现在2820所,大量的学校尤其地方学校,恰恰需要“立地”,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去设置学科和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两个需求,我觉得只要扣上其中一个就行。也就是说,“双一流”大学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不一定非得盯着所谓的具体的就业。而大量的地方大学恰恰要紧盯社会需求,紧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做出学科专业的调整。而这里实际主要解决的是,曾经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一些大学盲目开设了大量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偏离了社会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有近年来提出的“四新”专业(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就是因为新业态的形成、产生,所以我们学科专业调整时增加了第十四大类,即交叉学科。这些实际是关联的,只不过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做加法容易,做减法很难。那么对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年优化调整了哪些专业?在“做减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专业相对来讲不是很多,主要是经管法外类,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生学院。整体来讲,不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类学校,但这些年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着只做加法,没有有效优化的情况。

我们学校现在有本科招生专业55个,85%以上都是省部级、国家级的一流专业,但也有部分专业在招生、培养、就业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从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布局考虑,有的专业可能现在不是很强,但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有的是学校希望往某个学科方向去努力,只是起步比较晚。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学科专业进行再优化,增加一些布局,更有利于学校良好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所以,我们提出“强势学科怎么更强,优势学科怎么更优,特色学科怎么更特,新型交叉学科怎么加快布局”的发展策略,对我们学校来讲,也是一个新任务。

您刚才讲得特别对,无论是一个大学还是一个学科,都应该找好定位。高校分类发展很重要,分类发展、分类定位、分类评价,避免大家同质化。

陈志文:避免千校一面。

黄宝印:对。高校包括一些学科专业,都应该厘清自己的定位和使命,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世界变化很快,特别是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内部要跟上外部的变化。对于学生培养更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素养培养,注重把基础打牢、把根基打厚,同时应用性强的学科和专业需求变化的很快,必须适应社会变化的节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竞争力。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